王弘静静地立于院子中央,阖上双目,深深一吸,清新之气顺着鼻腔首灌肺腑,令他精神为之一振。
缓缓睁开双眼,感受着周遭的静谧与清凉。
这般宁静虽令人心生愉悦,却也让王弘心底泛起一丝淡淡的悲戚。
垂首看向自己的身躯,王弘不禁摇头。
这副身子骨着实太过孱弱,仿佛弱柳扶风,一阵风便能将其吹倒。
原主本就体质羸弱,加之此前不幸落水,又受了风寒,紧接着便高烧不退,昏迷数日之久。
在这世道,哪怕只是一场小小的伤风感冒,稍有差池,便能轻易夺走一条性命。
古代寻常百姓大多缺医少药,面对疾病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王弘所在之家虽说颇为殷实,可面对疾病亦是焦虑无奈。
故而,王弘早早起身,在院子中开始了简易的锻炼。
动作无非是些基础的体能之训,如奔跑、俯卧撑与仰卧起坐,这些于现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早间活动。
果不其然,原主身子孱弱,体能根本跟不上这般节奏,不多时便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庭院中这不寻常的举动,很快便惊动了芍药。
她揉着惺忪睡眼,惊诧地望着王弘在院中挥汗如雨。
在她眼中,自家少爷向来极少有这般积极之举。
以往的王弘,需丫鬟们再三催促,才会懒洋洋地起身,更莫说大清早起来锻炼身体了。
“少爷,怎起得这般早?”
芍药惊问道,手中还拿着准备给王弘擦拭汗水的毛巾。
王弘缓缓放下手中动作,嘴角微扬,轻声应道:“芍药啊,经此一番思量,我己然明了,身躯乃立身之根本。
忆起那次落水之险,若无强健体魄支撑,世间诸般皆为空幻。
正因如此,我决心勤加锻炼,强身健体。”
芍药闻此言语,美眸中流露出一抹钦佩之色。
她暗自思忖,自家少爷自苏醒以来,仿若脱胎换骨,愈发沉稳睿智且目光长远。
“少爷,您能有此觉悟,实乃大善之事。
小婢这就前往后厨,吩咐他们准备丰盛营养的早膳,助您恢复元气。”
言罢,芍药欢欢喜喜地奔向厨房。
时光匆匆,转眼己至第西日清晨。
王弘独在庭院悠然打起太极拳,一招一式皆蕴含玄机,似在进行某种神秘修炼。
许是灵魂穿越引发的奇妙变故,他清晰察觉自身力量渐增,面色亦转好,这般前所未有的体验令他惊喜不己。
王弘锻炼的身影渐成府中一道独特景致。
不仅惊动了贴身侍女芍药,亦引起了母亲杨氏的关注。
杨氏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虽是远支,亦不容小觑。
隋唐之世,文治武功并举,树立“文武双全”之崇高追求。
既能饱读诗书,又能执剑卫国。
王维笔下之少年英雄,“射虎夺马”,诗中豪情尽显唐朝对全能英才之崇尚。
荀悦于《汉纪》提出之理想标准,于隋唐得以生动践行。
隋文帝一统华夏,科举制启,为唐代文化繁荣奠基;唐太宗李世民,既创“贞观之治”,又扬威沙场,获“天可汗”威名。
杜甫《八阵图》颂赞诸葛亮,智勇兼备,典范长存;郭子仪,平叛安邦,朝堂亦能,再造唐朝辉煌,实乃文武双全之楷模。
王昌龄《出塞》怀想李广,愿有此等将领,保国泰民安,深寄“文武兼备”之期望。
杨氏立于庭院一角,目光柔和地凝视着自己之子。
她看着王弘的动作由生疏渐至熟练,每一次呼吸似与周遭自然相融。
她心中涌起一股温柔的骄傲,同时亦有几分好奇。
终于,她忍不住走上前,以其温柔且教养有方的声音问道:“弘儿,你这是作甚?
为何起得如此之早,还做这些奇异动作?”
王弘停下动作,转身,含笑对母亲道:“娘,此乃锻炼身体之法,孩儿想多练练,以护自己与家人周全。”
杨氏听了,惊讶之余满是欣慰,她轻点了点头,道:“我家弘儿长大了,知晓护佑家人了。
不过,练武之人不仅要练体,还得习兵法、读经书,做个能文能武之儒将哟。”
言罢,杨氏转身走向书房,不多时拿出一套古旧书籍与图谱,递予王弘。
“此乃祖上机缘所得传下之练武之法。
拿去好生钻研,望你能成一代儒将。”
“孩儿明白,练武之时,定当多读诗书。”
王弘心悦诚服地点头应道,随后返回房间。
王弘翻阅母亲递来的古籍,书页泛黄,内中图谱仍清晰可见。
这古籍所记载乃是家族世代相传之武学秘籍,每一招每一式皆凝聚着先辈之智慧。
他深吸一口气,依着图谱指示,缓缓探索,尝试施展其中动作。
王弘动作略显笨拙,每一个姿势皆未达图谱所示之标准。
他自知并非聪慧过人之辈,对于武学之领悟自然难以速成。
王弘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渐渐地,开始能体悟到些许动作中的奥妙。
虽远未达家传古籍中所描述的“浑然天成”之境,却也能感受到每次练习带来的细微进步。
此时,杨氏悄然立于房门前,心中默念:“弘儿,无论是武学之道还是为人处世,皆非一日之功。
需有耐心,更要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