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泗嬴政的现代都市小说《扶摇直上赵泗嬴政完结文》,由网络作家“徐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推荐《扶摇直上》,是作者“徐福”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赵泗嬴政,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赵泗:无......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赵泗:“臣有物要献!”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乃......
《扶摇直上赵泗嬴政完结文》精彩片段
赵泗也只是模糊的读出,韩非似乎对墨家,儒家,纵横家,商吏,游侠这些群体意见很大。
还提出了宰相必起于州郡,将军必发于行伍。
至于其他的……只能说稀里糊涂。
“看得懂不?”赵泗抱着《显学》找到了王离,目前赵泗认识的文化人还真不多,王离脑子有点直,人有点呆,但人毕竟是受过贵族教育的。
相比较于断句和释义都不通的赵泗,王离还是强了许多的。
“显学?”王离一看,这玩意我看过啊。
然后摇了摇头道:“学过,但是不懂。”
“有没有可能我是问你读得下来不?”赵泗坐下来摊了摊手。
一涉及这个时代的书籍,赵泗底蕴不足的情况就会暴露无遗。
他看这玩意字是看得懂,读起来却和天书也差不多,更不用说其中的通假字和各种生僻典故,说白了赵泗连翻译文章基本意思都做不到。
在这段日子里赵泗没事也会拿着蒙毅送的书问一问王离,但是时间太短,成效太浅,赵泗需要的学习,是系统性的学习。
而以赵泗的文学基础,他可能得跟着蒙童一块学才行。
赵泗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最起码这个时代读书真的很重要,在这个时代,还不好好读书,那可就真成了睁眼瞎了。
这个时代,因为竹简记载东西有限的原因,文章都是精而简,文学素养不够,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就算认识字也跟看天书没啥区别。
不过现在人在蓝田,只有王离这么个老师能凑合着用,王离自己虽然受过贵族教育,但是教授他人的能力确实比较一般,不过条件有限,也没什么办法。
赵泗计划是等到三种粮食出产,离开蓝田大营以后,给自己请个老师直接从零开始学起。
赵泗古文功底可以说没有,以《邹子》《显学》《五蠹》这样的书籍当入门阅读书籍确实有点夸张。
好在,最起码常用字认得七七八八了,不至于还需要从识字开始。
“读倒是读的下来,不过其中意思我可不甚清楚。”王离开口道。
赵泗点了点头,听着王离说的磕磕绊绊的,自己听得也是磕磕绊绊,脸上满是苦涩。
他需要一个合格的老师,很需要!
和之前蒙毅所赠的《邹子》《大圣》不同,始皇帝所赠的《显学》《五蠹》思想明显更加激进。
王离的成绩虽然并不理想,但是给赵泗翻译一下《显学》《五蠹》照本宣科显然并没有太多问题。
当然,也就仅限于照本宣科,至于再想从王离这里学到点什么,那可就难了。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王离照本宣科。
大概意思就是儒墨两家,一个一分为八,一个一分为三,孔墨死后,皆说自己才是孔墨真传,可是孔墨已死,不可复生,谁能判断这些学派的真假?
开篇直接火力拉满,用词也不算太过于晦涩难懂,偶遇一些生僻词,有王离在旁解读,赵泗也就勉强能够结合上下文意思自己分析,关键还是出在断句上,起码王离的断句水平还是有的,断完句,没有生僻字,没有生僻典故,赵泗还是能够大概理解其中意思的。
《显学》开篇直接炮轰儒墨两家,火力拉满,毫无疑问直接把赵泗吸引住了。"
赵泗的璞玉光环是一种被动的类似于磁场的存在。
在没有明显利益冲突和敌意的情况下,赵泗周围的人都会产生正向情绪,同时身体也会受到璞玉光环的影响,加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代谢能力,抵抗能力等……
始皇帝自然对赵泗没有什么敌意,故而受到璞玉光环影响。
下意识的认为赵泗是一个看起来比较顺心的小家伙。
刚刚二十出头的赵泗,相比较于年近五十岁的始皇帝,确实是个小家伙。
当然,也仅仅是给始皇帝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陛下,这些船员应该作何处置?”
踏上驾撵以后,始皇帝陷入沉思,陪在一旁的蒙毅开口发问。
蒙家兄弟深得始皇帝信重,蒙恬镇守陇西,几十万大军在手不必多说。
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
被誉为忠信大臣。
始皇帝每次大巡天下,行程路线乃至于人手安排,基本上都由蒙毅全权负责。
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天下,途中重病,又派遣蒙毅折返会稽代替自己祷告山川。
祷告上苍,谓之以诚!
若不是信重蒙毅,始皇帝不会把这样的任务交给蒙毅。
也正因为如此,蒙毅离开了始皇帝的驾撵队伍,始皇帝病逝沙丘,赵高胡亥才有机会隔绝内外,以假乱真。
蒙毅开口询问,始皇帝眉头紧皱,或许是想到了赵泗所说的话,始皇帝沉默半晌开口道:“加爵一级,单独备册,有验者开传遣返故籍,无验者核清籍贯,补发验传。”
验,乃秦朝的户籍证明,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
传,乃秦朝官府开出的外出证明,有传方可外出,否则只能留在户籍当地。
秦朝外出,验传缺一不可。
只要不在户籍所在地,不管是没有验还是没有传,都可以直接押送官府。
始皇帝最终选择放他们归家,而不是让这群船员留下再试一次出海寻找蓬莱仙山。
“唯!”蒙毅领命,刚准备出去执行王命,却又被始皇帝叫住。
“赵泗留下。”始皇帝又开口吩咐道。
赵泗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粮食还需要人来种植呢,这些新粮都是大秦从未有过的,谁也不知道怎么操弄。
“唯!”蒙毅再次应声,离开驾撵。
蒙毅离开驾撵以后,以秦军士卒接管船只。
船员皆被士卒带离船只,前往琅琊当地官府。
赵泗等人被安置琅琊当地的军营当中。
所有船员也都得到了他们即将加爵一级,回归家乡的好消息,显得十分振奋。
可惜秦朝严格禁酒,尤其是他们身处军营之中,不能举杯庆贺,但依旧有许多人宛若喝醉了一般振奋不已,甚至难以入睡。
所有人都很开心,毕竟他们九死一生跟随赵泗夺船出海,不就是为了这一刻么?
如果仅仅是想要活着,跟随徐福留在扶桑就能活着,而且活的还不错。
扶桑本地土著数目不少,徐福当然要重用自己的家乡人。
尤其是尚处于开扩期间,虽然条件比较清苦,但是资源众多,徐福毫不吝啬,除了给自己圈地以外,给留下来的秦人赏赐也不在少数。
扶桑本地的土著根本无法抵挡成建制的文明迁移船队。
秦人有铠甲,有刀剑,有劲弩,哪怕徐福带走的只是秦国微乎其微的军事力量,不算童男童女的情况下只有几百秦军。
但是对于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扶桑土著,依旧是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猛龙过江,不外如是。
留在扶桑死亡的概率远比夺船出海的概率低的多。
他们愿意跟随赵泗再次出海,金手指是一方面,赵泗从小就深得童男童女信任是另一方面,真正的原因还是对于家和对于亲人的渴望。
军营晚上严禁喧哗,漆黑的夜幕笼罩,却少有人睡去。
赵泗百无聊赖的躺在大通铺之上,看着漆黑一片的屋顶。
“兄,我明天就要回家了!”荆轻轻的戳了戳赵泗的臂弯开口说道。
荆的验没有丢,而且清楚记得自己的籍贯,秦朝的官府执行力也很快,今天就给荆开出了新的验传,并且贴心的准备了路费干粮,荆明天就可以动身上路了。
“嗯……”赵泗敷衍的回答了一句。
“兄呢?兄还从未说过家在何方……”荆不想和赵泗断了联系,有很长一段时间,赵泗是所有船员的主心骨。
赵泗不仅是他们的船长,也是他们归家信念的支撑。
“我?我多半回不去。”赵泗笑了一下。
船员可以回去,他未必能。
首先,他是船长,是主要关系人。
其次,红薯土豆玉米以及各式各样的农作物都需要人来负责种植。
最后……赵泗并没有前身的记忆,一丝半点也没有。
甚至于最开始穿越,他连别人说的什么以及怎么和别人交流都不知道。
古语和现代语言的差距太大了。
好在他刚穿越就在出海的大船之上,周遭大多都是惶恐不安的孩童,赵泗才得以缓缓融入。
“这是为何?”荆愣住,忽然想起来,所有人都爵加一级,但是赵泗好像没有。
“徐福抗命,兄不惜以身犯险……却连个爵位都无,更不能归家……”荆还没说完就被赵泗用胳膊肘戳在肋骨之上。
“出海遇到了什么事情总要有人汇报,红薯土豆玉米总要有人栽种,我未曾加爵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好论定,至于尔等爵加一级,也只能算是不负王命归秦的功劳,等到红薯土豆玉米种出来,你们应该还有封赏,我的封赏想来会在那个时候一并下来。”赵泗开口说道。
赵泗相信始皇帝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该来的封赏总会来。
只是赵泗的封赏太过于难以界定了。
红薯玉米土豆种出来,功劳肯定不小。
但是现在不是没种出来?
只凭空口白牙没有实证,该作何封赏?始皇帝肯定不会脑袋一热凭借自己一句话赏自己个上卿当当。
听完赵泗的回答,荆这才安心下来。
而另一边……行宫之内。
始皇帝摩挲着手里的红薯土豆。
赵泗献上来的小包裹里的东西都被清洗干净一并被始皇帝收藏。
世界地图则直接摊开在案几之上,
玉米辣椒等也摆在一旁。
红薯土豆,明明两个貌不起眼的东西,始皇帝竟然盘出来了和氏璧的感觉。
他当然希望,这其貌不扬的东西,真的如同赵泗所说亩产五百斤,这样一来,大秦有一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把玩许久,始皇帝忽然想起来了什么,又将目光放在了红彤彤的辣椒上面。
味辛辣,极佳,食之甚美!
始皇帝想起来赵泗的评价,甚至于不难看出,比起来红薯玉米土豆,赵泗更加看重这个名为辣椒的香料。
始皇帝内心微动,忽然升起来了尝一尝的想法。
至于完全纯净的食盐,那压根不用想了,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做到。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一来其实可以将食盐分级。
譬如第一批通过日晒,没有完全晒干前自然析出的第一批盐结晶,就是质量最高的。
越往后越次。
第一批析出的盐结晶,完全可以当成奢侈品去卖嘛。
盐是国之重器,但高质量的盐也是奢侈品。
譬如王离宴请赵泗所用的形盐。
形如虎蹲,甚至还有工匠仔细雕琢,每一块都可以说是价值不菲,摆在案几之上颜值颇高。
按照常理来说,第一批自然析出的盐结晶,应该是不含太多杂质,颜色应该是最为接近纯白色的雪花盐,而不是最后完全晒干后各种杂质混合形成的青灰色。
“弄些大池子!”
想到就干,反正身在蓝田大营,不可能缺少人口。
王离兴致冲冲热火朝天的派遣人手帮助赵泗开池子。
“还要筛子,越细越好!”
大规模量产和实验肯定不同,所有想到的东西赵泗都提出来了。
光是池子都直接开出了六个十丈的方形池子。
关中虽然不是重要盐产地,但是你早说这种人不能吃的卤盐矿,也不在少数。
王离又派遣人手去开凿卤盐运回来……
待池子开好,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赵泗白天的时候看过天色,近些日子如无意外应该皆是晴朗。
晒盐法得天气好,不然下了雨可就坏大事。
至于煮盐之法,早在战国时期齐地就已经盛行。
东临大海的齐人很早就知道煮海成盐的道理。
不过赵泗需要水分缓慢蒸发自然析出的结晶,而且晒盐法也更加节省,无非是比较看天罢了。
“不过大规模制盐恐怕不管是晒盐法和煮盐法都得齐头并进,否则太靠天吃饭,至于煮盐,蜂窝煤好像可以代替木柴木炭!”赵泗心中暗想。
古代对于煤炭利用率极低,偏偏古代对于煤炭开采不多,尤其是先秦时代,露天富矿更是不在少数,制成蜂窝煤煮盐远比使用木柴木炭成本更低。
现代知识产生了微妙的联动!
“看样子蜂窝煤也得提上日程。”赵泗开口讲到。
这个时代露天富矿海了去了,煤炭成本十分廉价,蜂窝煤以及煤炭使用普及以后,势必会取代木柴木炭。
至于空气污染?我都穿越了你还跟我讲环境保护?
因为制造饮水池并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还要夯土,故而短时间内不能完成。
夯土一次都未必够,估计得来回夯好几次,再用水浸润,然后继续夯。
不夯土水倒进去一会就变成烂泥坑了,还晒个锤子的盐。
池子要大,还要浅,尽量保证最大的日照面积,这样晒盐才快。
转眼天色已经黑了,几个水池子才刚刚挖好夯了一遍土。
后面还得来回夯几次,这玩意急不来,晒干,浸水,夯土,再晒干,再浸水,再接着夯。
没办法,不夯土盐水全浸下去了。
“要不说沿海地区适合晒盐法……”赵泗挠了挠头。
他忽略掉了一个问题,沿海地区经过千百年海水浸润,本来盐碱地都很多。
有些地方太阳一晒地一干上面结出来板盐都是正常情况。
关中地区的土地还是比较肥沃的,这盐水浸下去上不来,过程中损耗就会变得非常多。
不过好在是做实验,损耗多一点无所谓。
夜色渐晚,也没办法继续施工,赵泗也困的早,早早打道回府睡觉。
倒是王离心中对于赵泗制盐有些思索,有心想要问问父亲王贲,又怕一句不合就挨骂,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连夜回去问一下大父王翦。
现在王翦早已经不居住在咸阳了,随着王翦伐楚功成以后,极度接近功成引退状态,随着最近身子骨大不如前,也辞去了身上的官职。
总之王翦也不想干了干不下去了,始皇帝估摸着也不想留了。
哥俩客套一下,王翦也就回乡下养老去了。
好在,蓝田大营本就不在咸阳城中,王离一路拍马赶路倒也比较快。
经过路途中重重身份查验以后,王离回到家中,由家中奴仆引着来到王翦的屋子里面。
王翦正抱着一个小黑狗靠在炭炉前烤火。
因为身体原因,王翦十分怕冷,哪怕现在已经开春许久,天气已经算不上寒冷,但是王翦晚上也还是喜欢烤烤炭火再睡。
“这天气还冷么?”王离揪着小黑狗的脖子扔到地上,然后跪坐在一旁隔着兽皮给王翦的小腿按摩。
“人老咯,身子热的慢。”王翦眯着眼睛慢悠悠的说道。
王翦是坐在玉质的胡凳之上。
这是王翦众多战利品之一,以往不曾正眼看过的东西,现在却整天陪在王翦身边。
王翦的腿不好,跪坐已经跪坐不下去了。
跪坐作为这个时代的正式坐姿,其实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
《韩子》有提过。
晋平公与唐彦坐而出,叔向入,公曳一足。叔向问之,公曰:‘吾待唐子,腓痛足痹而不敢伸。’
可见正坐十分累人。
而辅助跪坐的坐具也就自然而然的诞生。
坐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隐入屁股下面的小马扎。
另一种是凭几,双腿隐入凭几之下,双肘或手支撑发力,进一步减少双腿压力。
而王翦的双腿,哪怕跪坐的时候用上坐具也不长久。
现在只能蹲坐在胡凳之上,或者躺在床上。
王翦拍了拍跪坐在一旁的王离的脑袋眯着眼睛缓缓开口。
“何故星夜而返?”
王离一边给爷爷揉腿一边说道:“心中有惑,友人让我回家问一问大父。”
王翦沉默,许久之后才示意王离继续讲下去。
王离赶紧将今日之事仔细向王翦一一叙说。
从赵泗炮制各种各样的工具,直到点石成金一般一样把不能吃的卤盐变成上等的青盐。
到赵泗猜出王离想法,让王离问一问家中大父。
王翦老神自在的眯着眼睛,连眼皮子都没有睁开。
“不能碰,不能碰……”
王翦拍了拍王离的脑袋。
“咱们家不缺钱。”
(上推了,求一下追读,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读重中之重,麻烦各位读者老爷动动小手,一天两更绝不断章,慢节奏的故事,大家慢慢看。现在故事和大秦的整个社会环境都还在展开当中。以前写的都是从下层到上层,第一次从上层往下层写感觉确实不一样。)
“嗯……”始皇帝允许了蒙毅的请求。
盐,从来都是国之重器,晒盐法将制盐成本进一步压缩,制盐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缺点也变得显而易见。
在晒盐的过程中,只要天气不好,前面的所有工作都会变成无用功。
古代没有卫星,也没有天气预报,但基本上诸子百家皆对天气有一定的研究,而阴阳家则是其中造诣最为深厚者。
蒙毅点了点头继续汇报。
“制一犁,辕曲,耕种之时,事半功倍!”
“制一尺,使之精效准确!”
蒙毅念着念着自己反而有些好奇起来了。
蒙毅的好奇并非毫无根源,而因为蒙毅治墨。
他本就是一位墨者。
一个合格的墨者必定是知道一定的工具制作的相关道理的。
因为这玩意在墨家经典上是绕不过去的,只不过有的擅长有的不擅长罢了。
当然,墨子千古以后,墨家迄今为止已经一分为三,匠巧制作完全不学,只钻研经义理论的墨者也不是没有。
蒙毅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墨者。
他的匠巧技术属于这个时代墨者的平均水准,对大部分技巧以及原理都有所学习。
故而在看到赵泗弄出来的一些颇为实用的小发明之后,蒙毅倒是来了一些兴趣。
曲辕犁放在历史长河之中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放在当前这个时代只能算是一个不错的小发明。
实在是这个时代较为原始,百姓普遍没什么积蓄,天下普遍还在使用较为原始的耕种方式,除了关中之地耕种模式受大秦国制影响普遍比较成熟普遍开始使用耕牛套犁以外,其余地区一言难尽。
总之意义在这个时代确实没那么大,想要曲辕犁普及天下,前提是大多数个体农耕户能配置的起耕牛曲辕犁。
不过短曲辕犁人力也能拉动,制作成本也就没那么高,比起来耒耜这种较为原始的耕种方式,人力拉动短曲辕犁耕种,也并非不能推广普及,耕种效率肯定会有所提升。
赵泗压根没考虑过以人为畜这件事,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思想有所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这个时代缺乏认知。
难道使用耒耜就不算以人为畜了?
蒙毅不同,他看到王贲汇总的具体经过,以及大小曲辕犁的表现,第一时间就敏锐的捕捉到,小曲辕犁虽然效率低相对来说,但是有可能人力代替畜力。
牛这玩意忒贵,不是以人为畜不为畜的事,是实在用不起耕牛时的一种补充。
不过因为王贲并非专业人士的原因,记载数据也以询问军匠为主,故而其中一些关键地方还需要蒙毅去亲自考证才能确定自己想法是否正确。
因为王贲只记载了先弄出来了小曲辕犁,后弄出来了大曲辕犁。
而赵泗也压根没提小曲辕犁是否具备可以以人力代替畜力属性。
至于其余的游标卡尺锉子刨子等小工具,却先被蒙毅放在了一旁。
“怎么?”始皇帝见蒙毅话语之间有所思考,开口问道。
“这曲辕犁臣倒是有些想法。”蒙毅皱眉开口。
“如何?”始皇帝示意蒙毅发炎。
“此曲辕犁先制出的是小犁,尔后和直犁对比以后,效率不及大犁,又制出曲辕大犁。”
“只是大犁沉重,不以畜力难以耕种,小犁轻巧,却不知人力能否拉动。”蒙毅开口道。
始皇帝拿过竹简看了一遍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若这小曲辕犁能够以人力使用那就真的可以推广开来了,小犁造价成本虽然也不会低,但是不会高到像大犁一般令人难以接受,可以用人力,也可以用畜力,还能提高耕种效率,百姓没有道理不使用。
“若此犁能用,需得计算出来,各地核考也要重改。”始皇帝开口道。
眼下的大秦各地官员都是有考察制度的,作为耕战体系的国家,地方产粮的多少对官员的业绩考核影响很大。
基本上上到官员,下到黎民,大秦都有一个成体系的奖惩系统。
作为一个自耕农,假如你耕种得力,缴纳的赋税比旁人多,种地产量比别人高,是可以获得实打实的爵位奖励的。
是真金白银直接落实到个人的。
作为一个官员,假如当地的粮食过低,而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的情况下,是会直接判罚判责的。
秦国的税收很重,处罚很严,但是同样奖励也很到位,哪怕是饲养的耕牛每年都有耕牛选美大赛,照顾的最好,最健壮的耕牛,都能够获得一定的赏赐。
如果你的耕牛消瘦,还会有当地里长专门谴责问询。
当然,这些描述的是一统天下以前的大秦。
完善的奖惩制度的维护需要足够的有素质有素养有能力的庞大的吏员规模来支持,而目前一统天下的大秦,摊子一下子铺开数十倍之大,吏治相对来说有些败坏。
这个败坏程度是以咸阳关中为放射圈,咸阳,关中地区,吏治依旧清明,奖惩制度依旧完善,越远,吏治情况越差。
这么说吧,张良要是个关中人士,想刺杀秦始皇,可能没行动人就被扭送官府了。
而在博浪沙刺杀的张良,却能够逃之夭夭。
总的来说,大秦吏治因为摊子铺的太大很多东西放眼天下只能停留在书面上,是落实不到关中之外的地方实际的。
但是粮食产量,作为考核的核心标准之一,肯定是全国通用的,如果曲辕犁能够人力使用,普及到千家万户,具体的考核业绩标准肯定还要重新调整。
这样一来,想不推广的也要推广,不推广考核压根不可能达标,因为新的考核标准就是按照曲辕犁推广以后的产量直接制定的。
不过落在实处,始皇帝更在意的还是畜力耕种,耕牛普及。
一项小工具只能略微提升一定的粮食产量,六国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关中地区的差别太大了。
跟地理因素反而没太大关系,秦地苦寒那是春秋以及战国初期公认的事实,现在关中作为天下粮仓,也是秦人几百年修建渠道,刺激生产,改革吏治法制做到的。
六国很多地区气候比关中更加宜人,自然条件更好,但是粮食产量反而被关中甩开一大截。
很显然,刚刚被征服的六国之地,要走的路还有很多,也还有很长。
人力肯定不如畜力!
哪怕有了可以人力耕种得曲辕犁,大秦依旧要走耕牛普及的路线。不能因为一个可以人力使用的曲辕犁而本末倒置。
耕牛犁种不能普及,天下就不能如关中一般。
(短曲辕犁可以人力耕种,有文献支持,不贴了。水田不太能行,有点够呛,
人力耕种曲辕犁在本书不会大书特书,主角,蒙毅,始皇帝,是三个层次的思考。
主角的认知固有停留在短曲辕犁现在不如长曲辕犁,曲辕犁也没有普遍推广的基础,因为除了关中地区,其余地区耕牛耕种做不到普及百姓。
蒙毅认为短曲辕犁具备人力代替畜力的可能。
始皇帝认为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不会因为曲辕犁的出现而改变大秦目前推广农耕的战略步骤和路线。
事实上,封建时代,如果人力广泛代替畜力并且成为长期的主流现象,一定是朝廷出了问题。)
赵泗知道古代对耕牛极为重视,基本上都严禁宰杀耕牛。
大部分朝代都会专门出具具体法律条文。
秦朝作为一个耕战体系的国家,想来对于耕牛的保护更加严苛,可是王离是谁?
大秦最大的三代,程咬金家还时不时摔死两头牛呢,要说王家吃不上牛肉赵泗是不信的。
王离一顿,笑着点了点头对仆道:“再切些牛肉来。”
待仆从离去,赵泗这才开口问道:“吃牛肉可犯秦律?”
王离失笑开口道:“吃牛肉自然是不犯的,天底下那么多牛,总有摔死的,老死的,病死的,或者遇上什么意外,总不能如人一般都埋了去。”
说罢,王离继续开口道:“足下爱吃牛肉?”
赵泗点了点头。
“我也好这一口,羊肉太膻,豚太骚,马肉太柴,驴肉狗肉尚可,牛肉虽好,可惜哪能天天碰上有牛死去?也就是逢上消息,仗着身份尽快采买一些。”王离开口回答道。
“你以后要吃牛肉,可不要私自宰杀,杀自己的牛也犯法,每头耕牛买卖皆由官府记录在册,哪怕买回家中,官府每年都还要派人检查耕牛状态,耕牛死了,也得即时通知官府,记录在册以后,才可行宰杀之举,以后若想吃牛肉可以找我。”王离凑过身子笑眯眯的说道。
牛肉的好吃是古今公认的事情。
只不过古代普通人想吃牛肉可是费老鼻子劲,照王离所说,哪怕你已经买下耕牛,耕牛意外死亡,若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恐怕也要获罪。
不过王离也明说了,想吃牛肉可以找他。
“总有摔死的牛嘛~”赵泗笑了一下。
王离一愣然后摇了摇头开口道:“非也非也!”
“耕牛数目官府都记录在册,哪家有牛死了,怎么死的,都得汇报官府,有牛死了,通知一声便可自行采买,像是壮年摔死的牛味道最好,可是少有碰见,病死的牛不能买,老死的牛多,不过味道就差上一些,肉质就没那么鲜美。”王离开口解释到。
哪有那么多傻牛自己好端端的摔死?
多数都是病死老死的,王离说白了就是占了个身份的便宜,整个咸阳地界,谁家的牛死了,都得上报官府,王离作为最大的三代自然能够第一时间得知消息派人采买。
说白了就是占据了一个渠道优势,可能人家牛还没开始动手宰杀,王家就已经得到消息直接整个包圆了。
“那这头牛呢?”赵泗开口问道。
王离嘿嘿一笑:“摔死的。”
……
说罢,王离又尴尬的笑了一下开口说道:“大父亦好食牛肉,家中宰杀,昨日送来十来斤,还没来得及吃。若不然哪来的牛油。”
一听是王翦,那就没事了。
王翦的地位在大秦已经属于超凡段位。
这货敢一边在前线行军,一边催促秦始皇尽快把赏赐给他的美女金银财宝落实到位。
灭楚之战功成以后,又向始皇帝大索数百美人,吃点牛肉没什么大问题。
以王翦的段位,说这牛是摔死的那就是摔死的。
等了一会,仆从送来牛油和片好的牛肉以及麻椒。
葱,有。
牛油,有。
辣椒,有。
麻椒,有。
牛油火锅底料,准备开始手搓。
奈何这个时代没有炒锅,不过也无妨。
把鼎里的水倒干,放入牛油,成块的牛油在鼎内缓缓融化。
放入葱断爆香,牛油加小葱的香味已经扑鼻而来。
爆香以后,将葱断捞出,放入麻椒爆香,扑鼻而来的香味让赵泗忍不住咳凑。
略微等待一会,加入干辣椒,继续霍霍。
没有炒锅,说是炒不如说是拿牛油煮,不过条件有限,只能如此。
沸腾片刻,辣椒麻椒以及牛油的香味被充分激发,赵泗一边咳凑一边继续捯饬。
王离好奇的站在一边,扑面而来的辣味让王离打了个大喷嚏,眼睛都睁不开了。
香气充分挥发出来,加入清水,过鼎大半,水重新恢复平静。
“对了,可有牛骨?”赵泗开口问道。
有牛骨的话可以在里面放点牛骨,越煮汤越香,味道越正。
“扇骨腿骨颅骨都有,要哪里?”王离点了点头问道。
虽然还没开吃,但是这扑面而来的香味已经让王离有些按耐不住。
虽然比较原始,但是这可是牛油火锅啊!哪怕里面没有加入科技与狠活,也足以在这个美食匮乏的年代大放异彩。
一听王离的回答,赵泗两眼一瞪。
好家伙,王翦这哪里是送来了十来斤牛肉,怕是送来了半头牛吧……
“腿骨即可,另外若有山菌可以弄些来一并煮了,对了,山菌要常见的,吃过的。”
古代提鲜的东西少之又少,山菌蘑菇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高汤,可惜赵泗不会吊高汤。
若是有味精就好了,科技与狠活吊打一切。
这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事实如此。
菌子鲜归鲜,但是很多菌子有毒,以防万一,赵泗特意叮嘱了一下。
王离又吩咐仆从去拿,不消片刻,牛腿骨,山菌就放在案几之上。
赵泗一股脑的直接倒入鼎中,然后跪坐下来。
“好了,等开了以后,即可下肉下菜了。”赵泗长出了一口气。
“可惜带回来的芝麻太少了,还得留着备种,若是这个时候再有一碟子芝麻酱,配上蒜泥,加点辣椒香菜,点些香油,简直是人间极乐。”赵泗开口感慨道。
这个时代想做个小料碟子都费劲。
香菜,大蒜,大葱,芝麻,花生,辣椒,胡椒,花生,全部都不是中原本土农作物。(中原本土葱是小葱)
要不说丝绸之路意义重大呢?没有丝绸之路,哪来的后世的物华天美,地大物博?
赵泗虽然带回来了大量的种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尤其是香菜种子……
但是眼下还得用来育种,若是用来吃怕是不够使的。
没有小料碟子的火锅可以说是平白少了三分风味,但是为了未来的口腹之欲,赵泗最终还是选择了忍耐。
“你说的这些,都是你从海外带来的新作物么?”王离问道。
“是啊,可惜带回来的太少了,唯有辣椒多一些,但是除掉备种的,恐怕也吃不上多久。”赵泗感慨一声。
王离闻着呛人的香味满脸馋像的开口:“已是极好了,光这香味,就使人垂涎欲滴了!”
赵泗摇头一笑:“这才哪到哪?”
滞留下来不记得籍贯的人是个问题,也不能就此不管。
蒙毅仔细思索以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让这群人跟着赵泗一块去咸阳种地。
没办法,记不清籍贯也得开身份证明,不可能就因为他们记不清楚籍贯就让他们当黑户。
留在琅琊当然也可以,但是这群人说实话各个都是人才,领了新的验传归家的人都单独备册了。
毕竟他们是目前大秦境内仅存的拥有丰富远洋航行经验的水手。
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情,还要单独抽调出来的,记得清楚籍贯的让他们归家是始皇帝的仁慈,记不清楚籍贯连自己家在哪里都找不到就压根没必要打散进入地方,还不如直接籍贯录入咸阳附近,日后征召抽调也省的麻烦。
另外,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这些水手大部分也都有一定的经验,最起码见过不是?
赵泗负责耕种新粮,总得有能用的人手。
至于出海归来的船只,自然被琅琊当地官府保留保养维护。
赵泗出海环游世界,人手不足工具不足,航行途中靠岸也没有正经的港口可用,以至于大部分船只都破破烂烂。
有些船只稍微修补都还能使用,却限于条件不足,最终只能遗留海外,分外可惜。
眼下十六艘海船虽然破旧,但是好歹能用,也是大秦目前仅存的具备远洋能力的大船,当然要妥善对待。
“海船妥善修复,另外于琅琊再行营建四艘海船,补足二十艘海船。”
“大巡未完,但农时不可误,你带赵泗一行折返关内,交付王贲,种植新粮。”
始皇帝一一吩咐。
赵泗献上了世界地图和航海图,对于大秦来说是一次新的开扩和探索,同时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大九州说的实际理论支持。
大九州说于秦朝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秦一统天下以后,因为制度原因不可避免的继续向外扩张探索。
南北之地,加起来将近百万秦军。
若只是为了自保,脑子抽了才会在边境放置那么多秦军。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大秦的科技水平对于周边国家呈碾压状,北方胡人也是乱成一片,匈奴虽然已有崛起之势,但距离草原诸部皆称匈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客气的说,大秦的边军再降低三分之二自保都绰绰有余。
最起码现在来看经济支出和收获已经完全不成正比,南北百万秦军,如今就像一个无底洞一般。
耕战制度成就了大秦,但又不可避免的将大秦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而九州说,很显然和大秦的耕战体系有所违背。
若按九州说,大秦一统天下,已经占据了天底下最为富硕的土地和疆域,其他地区皆为蛮荒之地,得不偿失,大秦的耕战体系崩塌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而大九州说能够盛行说白了就是契合了大秦的耕战体系。
跨过隔绝赤县神州的汪洋和高山以后,还有和赤县神州一般富饶的土地等待征服。
大秦南北齐发力,北边是草原荒漠雪山,南边是毒虫瘴气深山老林。
大秦已经正在尝试跨过南北的天然屏障寻找新的大州。
而徐福出海寻仙,或许也并不简单的是出海求仙,探索新的世界或许也是任务中的一环。
眼下大秦一统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例子。
而始皇帝又本能的察觉到大秦帝国的隐患,亦或者察觉到了商鞅法的隐患。
如果始皇帝是商鞅法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压根就不会有天下一统以后大儒淳于越和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的朝堂斗法。
始皇帝自己本身也在不断的取舍当中,否则淳于越根本没有斗法的机会,更不会成为长公子扶苏的老师。
而李斯,能够从这次斗法中获胜,必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推崇商鞅之法,必然也主导了大秦律法一定的改革。
秦国以法家治国,但法并非一成不变。
律法也是一改再改,商鞅没那个本事制定出只要照本宣科一成不改就能让秦国一统天下的制度。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制定出来。
秦国每一次国君的更换,主政人员的更换,都会导致律法一次一次的补充修订。
甚至很多商君时期制定下来的法律到了现在李斯当政早已经面目全非,奖罚程度也区别甚大。
其不变的是耕战体系和吏治体系。
耕战体系保证了秦国的战争动员力,数量充足基础知识完备的吏员保证了秦国律法的执行和奖罚制度的执行。
而现在,秦国的耕战体系和吏治体系同时出了问题。
一统天下以后,可供征服的土地皆已纳入王土,可是有功之士太多了,等待着立功的人更多。根深蒂固的老成军功世家倒是渴望阶级固化,但是那些新兴的军功贵族明显有更多的渴望。
甚至于涉及底层有功将士的土地分配上也出了问题,因为原来秦国的本土良田都被封赏的差不多了,六国那里倒是有地,可是谁愿意把地分到国外去?
而相比较于耕战体系的岌岌可危,大秦的吏治体系早已经千疮百孔。
或者说,早在秦始皇继位初期吏治体系就已经开始不断爆雷了。
秦国令人称道的制度执行力是要靠大量的吏员来推动的。
故而,秦国吏治的最巅峰时期即为商鞅主政的时期。
尔后每一次土地的开扩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次吏治的倒退。
人口和土地的增加付出的代价就是政府执行力和中央掌控力的降低。
只有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在新土推行秦法,培养吏员,才能够弥补空缺。
始皇帝继位以后,出现成蟜判乱,昌平君反秦。
成蟜尚且声势不大,勉强在控制范围之内,昌平君反秦甚至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伐楚战争的失败。
二者反叛不可避免,但能够掀起如此浩大的声势就说明秦国的吏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监察力度和中央掌控力度下降极为明显。
而在秦国一统六国以后更加明显,项家私兵,张良刺杀,会稽太守包藏祸心……
这都说明秦国的吏治已经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崩坏。
而这些,始皇帝都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来,但他骄傲的认为,在自己的镇压之下,这些都不是问题。
耕战体系停滞?那就征服新的土地?
吏治倒退?那就花费人力物力继续培养。
十年?二十年?只要时间充足,他就有自信解决这些问题。
而赵泗这次带回来的东西,也相应的显得弥足珍贵。
不管是世界地图,还是三种新的农作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