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半月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畅销书目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畅销书目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主角刘闪刘禅,是小说写手“排骨”所写。精彩内容:穿成三国遗臭万年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已死,虎将不在,刚成一国孤君,还有大军压境,可真是地狱模式啊……谁说阿斗扶不起?他这个阿斗无需扶!一统三国,打造千古盛世,成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主角:刘闪刘禅   更新:2024-05-12 09:1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闪刘禅的现代都市小说《畅销书目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主角刘闪刘禅,是小说写手“排骨”所写。精彩内容:穿成三国遗臭万年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已死,虎将不在,刚成一国孤君,还有大军压境,可真是地狱模式啊……谁说阿斗扶不起?他这个阿斗无需扶!一统三国,打造千古盛世,成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畅销书目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彩片段


鱼复,鱼复,怎么又是鱼复?

上次夷陵之战,朱然引兵追击败逃的刘备至此,被蜀将赵云伏击,差点被其一枪刺死。

朱然想起此景,猛地打了个寒颤。

吴军退至鱼复附近的一处隘口,突然一群惊鸟四散飞起,无数的巨石和滚木从数百米的山崖上边落下,漫天的箭矢如同雨点一般从天而降,顿时惨叫声不绝于耳,死伤者不计其数。

吴兵都知道中了埋伏,不等主帅下令,纷纷不顾一切地往外奔逃,朱然更是胆颤心惊,生怕再出现一个身穿银甲手执银枪的男子,骑着快马一路狂奔。

“高将军,吴兵已经逃出隘口,咱们要追吗?”一名校尉欣喜地问道。

高翔望着即将远去的吴兵,满不在乎地说道:“不必着急,前面有吴将军在等着他们,咱们得尽快赶到秭归!”

高翔说罢,大手一挥,两千兵士立刻去往隘口,将还能用的刀剑矛戈,以及散落的粮草甲胄等物资收集起来,然后大展旌旗,士卒高声鼓噪,远远地跟在吴兵身后。

从永安至巫县,必须横穿连绵的巫山,只有江边的一条小道可以通行,此地名叫瞿塘峡,就算不是兵家,也能看出这是一处“险地”。

“全军速行,蜀兵已经追来!”朱然和全琮不停地催促,刚刚逃出鱼复的吴兵又累又饿,他们不敢有片刻停留,跌跌撞撞地涌向瞿塘峡。

此时,就算主将不催,所有的兵卒都知道:只有迅速离开这块险地,才有生还的希望。

“朱然小儿!你送人头也不用这么急吧,哈哈哈!”邓芝在崖上哈哈。大手一挥,鼓声隆隆,无数的石头、滚木和箭雨又向吴兵砸来,鬼哭狼嚎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这又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有幸逃出瞿塘峡的吴兵仅剩万余人。

朱然、全琮和几名副将皆已受伤,他们的战马也不知去向,被几名兵士搀扶着才侥幸逃出。

“朱将军,蜀兵暂未追来,将士们都走不动了,可否休息片刻?”副将丁奉问道。

丁奉说的确是实情:所有兵卒都躺在江边,大口大口地喘气,好些人躺下后再也没有醒来。

看着仅有的几口大釜和受伤的战马,朱然咬咬牙说道:“立刻杀马造饭,然后边吃边走,尽快退回巫县城中!”

饿急的吴兵闻之大喜,毫不犹豫地将仅剩的战马杀掉。然而,马肉还未投入锅中,又闻一声锣响,身后喊杀震天,正是身后邓芝和高翔领兵杀到。

“索命也不用这么急吧!”朱然在心里恨恨地骂道,挣扎着站起身。

此时的朱然,再也不用下达撤退的命令,急忙混在众多的吴兵士卒中,仓惶向巫县方向退去。

在朱然的身后,不少吴兵确实没有力气了,他们已经放弃了逃走,纷纷向蜀兵乞降。

高翔留下收编降卒同时,邓芝却引着兵马不紧不慢地追赶,只要吴兵一停下就鼓噪大喊。未到巫县时,又有几千吴兵体力不支,纷纷向追来的蜀兵投降。

经过一天一夜玩命般的奔逃,仅剩的四千吴兵终于来到巫县城下。此时,他们全都饿得头昏眼花,看着城头上迎风飘扬的蜀军旌旗,全都陷入深深的绝望中。

“哈哈!朱然小儿,本将等你很久啦!”姜维站在城头哈哈大笑:“全琮小儿!城中无粮,进来吃肉否?刚刚烤好,哈哈哈!”

朱然和全琮很想大骂姜维,可惜实在没有力气;如今巫县已被姜维所占,往东的巴东和秭归肯定已在蜀兵手上!眼下,唯一安全的地方,可能只有南边的建始,可惜几日前就被姜维劫掠一空,就算进了城也会饿死。

“果然是卧龙的传人,我不及你!”朱然无奈地扔掉手中的长剑,心有不甘地问道:“探马报告,说你已经率兵马回了永安,你如何能攻取建平三县?”

“你的探子眼睛不好,也可能在打盹儿!”姜维哈哈大笑道:“我让傅佥和张绍打我的旗号,傍晚出永安城,逛一圈后又趁夜进城,如此两日就把你的探子给骗了;其实,我的兵马一直就在秭归城外!你们去取永安,我就取秭归、巴东和巫县三城,这笔生意不亏哦,哈哈哈!”

“我确实败了,但我不可能投降,要杀就杀!”朱然大义凛然地说道:“杀我一人足矣,希望你能放过我麾下的四千兵卒!”

“放心!我姜维并非嗜杀之人!”姜维大手一挥,城门大开,一队蜀兵立刻出城,将朱然、丁奉、太史享、全琮、周舫和孙桓绑入城内。

“降!降!降!”蜀兵在城上齐声高呼。

主将已经被俘,那些普通士卒更没了斗志,纷纷放下武器。

对于这些降卒,姜维也不杀害,派出两千兵卒引导这些降卒安营扎寨;经过简单的思想教育和动员之后,这些降卒都将成为蜀兵的一员。

其实,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除了朝中的文武大臣或一些统兵将领之外,每个势力的普通兵卒都很少有“国家”的观念,他们加入某个势力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饱饭!

在这个时代,每个势力就算再缺食,也不会像秦时的白起一样大量滥杀降卒。当然,白起确实有很多无奈。

“将军,你又在想什么?”梁绪问道。

自姜维归降大汉后,梁绪、梁虔二将就一直跟随,姜维对这二人特别信任。

“如今,我已占领城池坚固的秭归,手上又有三万多兵马,我已在建平郡站稳了脚跟。”姜维说罢,突然话锋一转:“梁将军,你有没感觉到,陛下……似乎与以前不大一样?”

梁绪摇了摇头,或许是不知道,或许是不敢说。

“我本是带五千兵马来解永安之围,我自做主张攻克吴国的巴东城之后,陛下不仅没有怪罪,还先后两次派来援兵,并让多个将领听我调遣,你就不觉得奇怪?”

“将军,你的意思是……”

“我能感觉到:这段时间的陛下,与六次北伐时完全不同!”姜维肯定地说道。

站在巫县的城头,姜维又陷入了沉思。

在几十年前群雄割据的时代,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计谁也不会陌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东吴的周瑜曾提出过“二分天下”之计。

按照周瑜的设想,东吴首先攻占荆州、益州和汉中,然后和关中的马超结盟,再把主力撤回荆州,以荆州为主攻方向,和曹操对峙,伺机北伐。

那时的荆州,并未完全被东吴收入囊中,荆州南方各郡仍然处于无主状态,只是名义上归属于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仁从南郡退守到襄樊。对东吴来说,接下来最紧要的,应该是迅速占据荆州,或者直接消灭刘备势力,等到彻底有效的控制荆州之后,再来谈进取益州和汉中的问题。

然而,周瑜的这个计划并没有着眼于当下,他完全忽视了刘备的存在,对抢占荆州也不够积极,致使刘备提前抢占了荆南的大部分地盘。

在此之后,刘备迫使孙权把周瑜已经占领的江陵、夷陵等荆州重要据点“借”给他,东吴彻底失去了“二分天下”的机会。

……

成都,崇德殿。

“陛下,卫将军姜维传回捷报:俘获吴国六员大将,攻占巫县、巴东、秭归三城!”

朝上议论纷纷,有人建议提拔姜维,也有人建议召回姜维,将三城退还吴国,再与吴国结盟。

刘闪未置可否。

“陛下,微臣绝无统兵之才,特请卸任大将军之职,臣建议将此职授予姜维,请陛下恩准!”

对于蒋琬的建议,刘闪还是未置可否。

“陛下,吴国扣押我大汉使臣,末将以为,可用被俘的吴国将领,换回宗预。”孟光建议道。

刘闪眼前猛地一亮,对孟光的“超前思维”惊叹不已!这个时代,几乎没有用敌方俘虏做交换的先例!

“准!”刘闪正色说道:“就请孟大人给姜维修书一封,让他择机办理即可。”

“陛下,我大汉的“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确实获得了百姓的大力支持,但臣以为,百姓的种粮积极性,最多只能维持一到两年!”

“哦?孟大人何出此言?”刘闪疑惑地问道。

“陛下,百姓用手上的余粮换回铢钱之后,他们手上的铢钱,只能买到一些布匹丝帛,或是常见的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根本就没有东西可买!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地种粮,然后换几个没用的铢钱?”

孟光说得没错!这个年代毕竟属于农耕社会,老百姓始终把衣食放在第一位,当百姓满z足这两个条件之后,自然就会懈怠。

“孟大人,莫非……你……也是穿越者?”刘闪惊恐地瞪着孟光。

刘闪的话,让孟光和众臣一脸的茫然。

刘闪确实在怀疑,或许孟光真是一个穿越者!他竟然想到了“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刘闪也确认了,孟光不是!

“孟大人,诸多鼓励措施的诏书已经下发!在不提高赋税,不降低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孟大人有何建议?”

“陛下,微臣……暂无计策!”

朝上议论纷纷时,黄晧进殿后低声说道:“陛下,卫将军姜维刚回成都,他有机密要事,需要单独上奏。”

“立刻请他到宣室殿!”

“诺!”

“刚才,大司农所提之事极为重要,诸位爱卿可多加参祥,若有计策,可随时向朕禀报!”

“诺!”

姜维感觉到,这段时间的“刘禅”跟以前大不一样!他也感觉到“刘禅”胸中渐露的雄心和远大抱负,这才匆忙赶回成都。

宣室殿内,姜维几经犹豫,终于吐露了自己的“二分天下”的策略。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这是为何?造几条木筏很难吗?”陆逊不悦地喝道。

吴军连攻两日,仍然没能打通两端的通道,陆逊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命人砍树造筏。

然而,两天时间已过,一共才造出三十来个木筏,只够三百人从夷水撤走,陆逊如何能不生气?

“丞相,并非末将偷懒!”一名校尉解释道:“我被蜀军困在这里,南边是湍急的夷水,北面又是悬崖峭壁,无法找到更多的大树啊!”

陆逊咬咬牙并未说话,校尉接着说道:“丞相,若想造出更多的木筏,就需要更多的大树,唯有佷山才有足够的树木。不过,要上佷山,只有沿长杨溪而上,这里却有吴班、吴懿在此驻守……”

陆逊稍作犹豫,提笔写了封信,然后说道:“你把这封信给大将军送去!自然会有足够的木头!”

“诺!”

……

长杨溪下,吴军营寨。

诸葛谨在此扎寨已有好几日,他阻断了佷山上的蜀军与恩施的粮道。

拆阅陆逊的信后,诸葛谨咬咬牙说道:“不错!正合我意!”

“大将军,莫非……陆丞相已有破敌之法?”张承欣喜地问道。

“不,没有!”诸葛谨见张承一脸的失望,冷冷地说道:“我虽被蜀军围在此地,但我亦围住了两万多蜀军!根据时间来看,山上的蜀军粮草已断!纵然我要退走,也得咬掉姜维身上一块肉!”

“莫非,我准备攻蜀军的营寨?”张承惊恐地问道:“蜀军居高临下,我若攻寨,恐伤亡惨重啊!”

“若不攻破此寨,我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木头造筏!我粮尽之时,伤亡会更大!”

张承点点头,诸葛谨正要下令攻寨,突然听得一声巨响,并伴随着惊恐的尖叫声和呼救声。

“大将军……小心!”

张承猛推了诸葛谨一把,诸葛谨被推到十几步外,一个趔趄摔在地上。

就在诸葛谨刚才站立的地方,一支标枪直挺挺地插在地上。

诸葛谨刚刚回过神,十几名兵卒手持木盾,赶紧将他护住,退到营寨的西侧。

“可恶!实在可恶!”诸葛谨恨恨地盯着山腰。

此时,屯兵山上的关索部队粮草已尽,他按照姜维事先的安排,在吴懿和吴班身后的半坡上,砍倒大树并整平地面,又将五架投石车架设起来,同时,关索也将三十名蹶张弩手,部署在靠近吴军营寨的地方。

前段时间,关索只是听说过姜维的谋略,直到现在,他才真正地对姜维佩服不已:吴兵下寨的地方姜维早就料到,并且计算得丝毫不差!

这几架居高临下的投石车,以及那几十个蹶张弩手,刚好可以攻击诸葛瑾的营寨。

从天而降的巨石和标枪并不多,但寨中的吴兵都不敢轻视,因为这些石头和标枪没有“准头”,没人知道它们会落在什么方。

一整天下来,诸葛谨的寨内乱成一团,每个兵卒都紧绷着神经,随时仰望着自己的头顶,一刻也不敢放松。

然而,诸葛谨却不敢轻易撤走!如果他一旦撤走,佷山的蜀兵与恩施方向的粮道就被打通,再也没有吃掉这块肉的希望。

直到次日傍晚,落石和标枪仍在零星地落下!

此时,关索领着一小队蜀军下山,来到吴班和吴懿的营寨。

“关将军,真是抱歉,咱也没有吃的了!”吴班无奈地笑道。

“不,本将并非下来找吃的!”关索面无表情地说道:“按大将军的计划,应该是今夜子时攻寨吧!”

“不错!”吴懿兴奋地说道:“我等出发前,大将军说会有神兵相助,原来说的就是你关将军,哈哈哈!”

“关将军,吴兵被你这么一闹,全都在崩溃的边缘,他们站着都能睡熟了!等到子时,我只需一声大喝,寨中吴兵必被吓尿,哈哈哈!”

“咦……”吴班奇怪地问道:“这又是何物?”

“连弩!这可是真正的神物!”关索欣喜地说道:“本将出发前,陛下将一百具连弩全都给了本将!”

寨中蜀兵纷纷围上来,关索带来的那些兵卒也不吝啬,全都自豪地演示着连弩的用法,引得众多的兵卒羡慕不已。

“不必羡慕!”关索平静地说道:“陛下说了,不出一年,我大汉的士卒,至少有一万人可以装备连弩!”

关索如此说,那些围观的兵卒不仅没有散去,反而有更多的人围上来,都想体验一下这件神物。

“本将再去睡会儿,子时叫醒我!”

关索说罢,钻入吴班的营帐,只寻到几个空空的酒坛,无奈地摇头,倒头便睡。

……

半夜时分,关索睡得正熟,突然被一声锣响惊醒。

数百名弓箭手如恶狼一般扑向吴军营寨。

此时的诸葛谨和寨中的吴兵,早就被折磨得身心疲惫,他们一听到锣响和喊杀声,全都惊慌失措地往东退去,留下断后的两千吴兵,甚至跑在了最前面。

吴班、吴懿领兵在后面一路掩杀,吴兵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在这狭窄的通道上,相互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兄弟们,继续冲!杀光吴兵!”吴懿大喝道,令弩兵暂停攻击,示意枪兵靠上去,希望以短兵相接的方式,给吴兵造成更大的恐慌。

“吴将军,现在还不是时候!”关索恨恨地瞪着落荒而逃的吴兵,让他暂时停止进攻。

吴懿下停止追击后,关索说道:“吴将军,我也想杀尽吴兵,但困兽犹斗。若逼得太急,我恐多添伤亡,还是遵照大将军事先的部署更好。”

吴懿,本是刘璋部下的中郎将,归顺刘备后时有战功;230年随诸葛亮伐魏时,曾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然后升任左将军;诸葛亮病逝后,刘闪遵照遗表,加封其为车骑将军。

吴懿很久没有畅快淋漓地杀敌,眼看仓惶逃走的吴兵,他自然忍不住想大开杀戒;

经关索提醒后,吴懿才想起不能乱了大将军的部署,心有不甘地望着远去的吴兵,下达了停止追击和建造壁垒的指令。

诸葛谨退走后,蜀军的粮道已经打通,廖化很快就送来足量的粮草,也有信使给吴懿送来一封书信。

“叛逆!真是叛逆!”吴懿阅信后,顿觉羞愧难当,咬牙切齿地骂道:“两个畜生!竟敢做出此等谋逆之举!”

“兄长……所为何事?”吴班警惕地问道。

吴懿将书信交给吴班后,突然扑通一声,往成都方向跪下:“谋反大罪,当诛九族!谢陛下不杀之恩!谢陛下不杀之恩……”

吴班阅信后也大吃一惊,赶紧下跪谢恩。

“二位将军,陛下托我转告: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不会再追究此事,仍会如亲母一般孝敬太后,二位将军不必顾虑。”

关索说罢,吴班和吴懿再次遥拜谢恩。

……

蜀军并未追来,诸葛瑾在紧邻夷水要塞的西边又筑起壁垒,蜀军在弓弩的掩护下,也在二百步外筑起一道新的壁垒,进一步压缩了吴军的活动范围。

自此,蜀兵一直在己方的壁垒前高声喊话,饥饿的吴兵不停地跑到蜀军壁垒前投降,诸葛瑾已经斩杀试图叛逃的吴兵六百多人。

这里的地形太过狭长,关索只能架起一架投石车,然而,他投向吴兵的并不是巨石,而是几小袋粮食和劝降书。

被围的吴兵确实饿极了,他们抓起大米就往嘴里塞。诸葛瑾没法制止因争抢而引发的骚动和冲突,只能下令将“闹事”的吴兵处以重刑。

“丞相,我粮草已断,每日都有士卒偷跑到蜀军阵前投降,我扎的木筏也被偷走十几个!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诸葛谨无奈地叹道。

“哼!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陆逊未置可否。

“丞相,我是不是……”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陆逊无奈地说道:“我若撤走,麾下的士卒必降蜀军,尽量再坚持几日吧。”

“丞相,我已断粮,如何坚守?何不早做决断?”

“告诉那些兵卒,就说援兵已在攻打长阳,旦夕即破。这样一来,或许能多挨几日。”陆逊正色说道。

“丞相,士卒们关心的,不是援兵能否到来,而是自己的肚子啊。”

“或许真有援兵呢?”陆逊期待地说道:“我被围在此地,朱桓一定会知道,或许他会引兵来援。只要长阳一破,我就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唉!但愿吧!”


成都城,南门。

刘闪携二百骑来到城下,门口列阵的年轻小将赶紧行礼相迎。

“陛下,末将救驾来迟!陛下请先入城,追兵我自挡之!”

“将军辛苦!对了,魏将军在哪?”

“回陛下,家父正赶往五成县捉拿刘莲!”

“甚好!想必你就是魏昌吧?果然虎父无犬子!”刘闪夸赞一番后问道:“魏将军……他……真是受吴太后之命返回?吴太后如何能调动魏将军?”

“陛下,叛军已兵临城下,请陛下回城中暂避!待击退叛军后,末将定当详细禀明!还请陛下恕罪!”

“好!有劳将军!朕就站在这城头,坐看将军杀敌建功!哈哈哈!”

刘闪爬上城头时,盾牌手、长枪兵已经前出摆好阵势,后方的几百名弓箭手也拉满了弦。

那队黑衣骑兵靠近南门后,似乎发现情况不妙,未及细问就仓惶退去,魏容引着五百骑兵尾随掩杀,这队黑衣骑兵瞬间就被击溃,叛将泠齐也被魏昌擒回。

少时,广都方向又杀回一队步卒,领兵者正是魏延。

“陛下,末将救驾来迟!请陛下恕罪!”

“此次平叛,魏将军功不可没,何罪之有?”

刘闪让魏延起身,又问起自己疑惑的那个问题:“魏将军,你真是收到吴太后的秘信返回?”

“陛下,确实如此!末将不敢欺瞒!”魏延正色说道:“吴太后在信中,详细罗列出各路叛军的驻址、兵马数量以及幕后的统领,末将不敢延误,所以星夜赶回。”

“魏将军,你……就不担心吴太后信中有诈?”

“陛下,吴太后获悉叛军之事后,她担心刘永、刘理谋反之事让陛下介怀,担心陛下不相信她,这才以秘信命末将赶回!”

“吴太后并无兵权在手,仅凭一封书信,你如何能相信她?”

“陛下,吴太后确无兵权,但她手上有半个兵符!”

“兵符?什么兵符?”刘闪疑惑地问道。

“陛下,当年先皇驾崩时,曾交给末将半个兵符,可以随时调动一万兵马,末将正是凭这个兵符,才顺利通过剑门关和阳平关;先皇多次嘱咐末将,务必听命于另一半兵符的持有者!”

“魏将军连日赶路,多有辛劳,可回城中暂且歇息,朕必有厚赏!”

“此乃末将份内之责,不敢奢求封赏!”

“在我大汉,灭国、救主、斩将、夺旗、先登,此五皆为大功,朕必有重赏!”

“陛下,请恕末将直言:此次大功应属吴太后,末将必不敢受!”

魏延如此说,刘闪心头万分复杂。

刘永、刘理毕竟是先皇的亲生儿子。当初,吴太后可以默许这两个儿子篡位,却容不下外臣刘莲的谋反。

正如魏延所说,如果吴太后将刘莲谋反之事直接相告,刘闪很可能不会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她只好动用先皇留下的半个兵符。

由此可见,吴太后对先皇还是非常忠心,不愿让他大半生打下的基业落到外人手上。

崇德殿。

“陛下,叛贼刘莲、张秀、王安、泠齐等人皆已被擒,请问该如何处治?”

“全部斩首,诛三族;魏昌、魏容各赏钱十万铢,封四安将军,县侯爵。”

“陛下,此次能剿除叛匪,吴太后……”

“此次魏将军带回的一万兵马,就留驻成都,再调汉中守将张翼回成都镇守;吴太后寿辰在即,朕亲自去接她回宫,散朝!”

此次的叛乱中,刘闪假意外逃永安,各路叛军皆被诱出;在宿卫兵的秘密监视下,暂未发现朝中众臣与他们有关联。

马车上,刘闪又陷入了沉思。

近段时间,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了两次叛乱,在刘闪看来,“成都空虚”只是原因之一,就算在成都驻守重兵,也只能威慑一时,治标不治本。

刘闪认为,能轻易地发生叛乱,这与大汉当前的“募兵制度”和“郡守”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自秦代开始,全国实行郡县制,汉代延袭了这一制度。现在,全国共分为13个州,每个州各有一名朝廷派遣的刺史;州下设郡,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太守或郡守;郡下设县,一般称为县令;

在县以下并无行政机构,就靠地方的乡绅、宗族族长进行自治,因此,古代有句话叫“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州、郡、县的行政管理方式,与一千多年后的省、市、县并无太大区别。不过,这个时代交通不便,行政效率低下,通讯不畅,各郡的最高长官“太守”就很容易大权独揽,形成割据势力。

在平时,负责监察工作的刺史,他们凭借特殊身份还可以震慑太守。可到了国家动荡的时候,地方上一手遮天的太守往往就不受刺史约束,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刺史与太守狼狈为奸,盘剥百姓的事情。

刘闪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弊端,造成了征兵上的漏洞。

现在国内的兵役制,主要是募兵和征兵为主,兼有谪兵、屯田兵、异族兵等等。

由于地方郡守独揽大权,在粮食征收、征兵募兵、军械生产等方面有很多漏洞,很容易造成地方上拥兵自重的现象。

另外,各个封地内的“王”、“侯”等势力,他们也有很大的特权,其养私兵的现象非常常见。上次刘永和刘理叛乱,以及刚刚平息的刘莲叛乱,都是地方拥兵自重形成的。

刘闪觉得,要彻底消除这个隐患,除了加强各州监察刺史的权利、削减各郡太守的权利之外,还应该施行后世那种军、政分开的政策,绝不能让地方郡守独揽大权,绝不能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拥兵自重。

刘闪正在寻找制度上的解决办法,一匹快马又送来前线的军情,从双方兵马的部署上来看,被困在夷水的吴兵“大势已去”。

在夷水,吴军的境况正如刘闪所料,陆逊仅存的三万多大军被围困在夷水北岸,在粮尽兵疲的情况下,拒险坚守已有多日。

因为这支吴兵粮草断绝,草根、树皮早就被饥饿的士卒挖来充饥,除了滚滚的夷水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吃之物。

陆逊被围的消息由朱桓上奏孙权,孙权收到奏表后大为吃惊:如果姜维觊觎荆州之地,吴国几乎无人可挡!若曹魏此时南下,吴国恐有灭国的风险。

有鉴于此,孙权思虑再三,他首先令各郡严防曹魏,同时携右将军潘璋、左将军朱据、大司马吕岱、车骑将军朱然等将领,引五万大军直逼宜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